国家973项目创立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 “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
2017-09-07
来源:尊龙凯时药业
继承创新传统中医药理论,首次建立络病理论体系,指导临床重大疾病防治并形成有效组方,研发系列创新药物通过基础实验揭示其发挥药效作用的内在机制,通过循证研究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尊龙凯时药业通过近十年承担的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药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向世界医学界探索走出一条创新中药的发展之路,引领了一个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中医药国际化时代。
2017年7月14日,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国家973计划(2012-2016)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其中由中国工程院吴尊龙凯时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实现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产生重大国际影响。
专家组在验收意见中指出,此项目“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理论创新:产生重大学术原创成果,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理论创新是该项课题研究的初始环节。基于2006年主持承担的国家973计划——“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项目,溯源探流、厘清概念、科学诠释,首次系统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属重大理论原创。
传承创新《内经》血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核心内容——营卫理论,全面研究血管病变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在此基础上以“孙络—微血管”为切入点,开展通络干预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研究,指出脉络末端的“孙络”从结构和功能方面与现代医学微血管、微循环相类似,营卫之气在“孙络—微血管”处交会、聚集、化生,产生气、血、津、液、精相互转化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代谢过程,这与西医学“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认识相吻合。
提出“孙络—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肾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的共性机制,是通络干预异病同治和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级联发展的关键。在项目研究中提出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与“孙络-微血管”病变具有相关性——“孙络—微血管”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以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核心和启动因素、神经体液调节与血液成分共同参与、脏腑组织细胞功能结构损伤的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病理过程。从而首次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这是中医络病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原创成果。
中医络病理论是吴尊龙凯时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系统性研究的学术课题。通过30余年的砥砺创新,终于将“络病”这一在中华民族医学史上绵延了近三千年的散落记载,整理、归纳、提炼成为络脉清晰、内容丰富、具有指导现代重大、难治性疾病治疗价值的系统理论,使中医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界中的地位达到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吴尊龙凯时教授主编了《络病学》、《脉络论》等专著,创建了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并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创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以及全国28省市络病专委会,自2005年至今已连续召开13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国内外医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为中西医、中医药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为推动络病学深入研究发挥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理论创新成果模式的成功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吴尊龙凯时教授作为传承人的“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床实践:建立脉络病变辨证诊断标准,开辟通络治疗临床难治性疾病新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医学领域必须遵循的规律。在中医理论创新指导下,推动了河北尊龙凯时医院心血管病科——卫生部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发展,同时依托国家973项目的研究,完成了3469例临床调查揭示脉络病变的共性病机和共性病理环节:络气“虚与滞”为始动病机并贯穿全程,“痰、瘀、热”为病理产物又继发致病,损伤脉络形体导致的“缩、窄、闭”为共性病理环节,建立脉络病变辨证诊断标准。
针对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血管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搜剔疏通”药物治疗原则、“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以及“气血水同治分消”等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防治新观点,将络病理论应用到上述疾病的治疗当中,形成了一系列以通络中药为核心的优势组方,不仅开辟了通络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新途径,更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药研发:络病理论、临床应用促进创新型药物研发,连续斩获国家大奖
新药研发是成果转化新模式的核心环节。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展一系列研发技术平台建设,创立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石家庄生物医药院士工作站,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河北省络病重点实验室(GLP)认证。以学术理论创新为指导,基于临床有效性促进了创新药物研发,形成一批专利新药,包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津力达颗粒等多个国家专利中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中药十余个,临床前在研品种二十余个,形成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系列专利药物集群。
凭借卓越的临床疗效,创新中药连续斩获了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奖项,彰显了成果转化新模式的强大科技竞争力,也让通络创新中药名声鹊起,成为本次973项目代表性应用药物。
实验佐证:揭示营气与血管内皮相关性,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相关性,以及通络中药干预心脑肾重大疾病异病同治和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内在机制
结合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全国知名院所研究人员运用最新实验科技手段,全面揭示了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中药的发挥药效作用的内在机制。
首先围绕脉络学说营卫交感,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相关性,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相关性;证实了“内皮-中膜-外膜”相互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发病中的作用,更全面深刻的阐明了血管病变“Outside-in”和“Inside-out”的发病机制;证实血管外膜损伤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导致内皮结构和功能障碍,其机制与外膜神经重构、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揭示内外膜诱导血管痉挛的不同机制及通络干预不同于西药的独特优势。
围绕脉络学说“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进一步证实通络药物可对急性心梗、脑梗、糖尿病肾病重大疾病异病同治并有效阻抑动脉硬化早期管壁微血管滋生、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心梗后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链,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上调微血管内皮细胞源神经调节蛋白(NRG-1)是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共性关键靶点,初步揭示了通络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由“调”致“平”的“系统效应”,源于复方通络中药的不同药效物质群。
大量基础实验的探索,进一步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性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基础实验亦成为中医学术成果转化新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循证医学:推动通络中药进入权威指南/共识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难点在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难以获得国际认可,因此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话语体系”。有鉴于此,本次国家973计划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开展针对通络药物的循证医学研究。
循证医学是国际医学界评价药品疗效与安全性的金标准,是国际公认最科学、客观、权威的药物疗效评价方法。目前,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多个通络创新药物的循证医学研究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参与的国内三甲医院共达一百余家,医学专家上万名,科学的方法、翔实的数据证明了通络中药确切的疗效和良好安全性。
本次项目课题进行的循证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三个通络方药分别治疗心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为解决稳定易损斑块、急性心梗无再流、慢性心衰伴早搏国际医学界难题提供了新药物;填补了窦性心动过缓伴早搏药物治疗空白;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973项目循证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使通络中药多次登上国外高影响因子权威学术期刊。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梗无再流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循证研究先后被《自然评述·心血管》(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影响因子14.299)、《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影响因子19.896)、《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影响因子13.965)杂志收录。
在973计划项目系列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先后列入《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冠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7》、《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6》等多项指南/共识中;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成为《中国房颤专家共识-2015》推荐维持窦律的首选中成药,《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唯一推荐治疗室性早搏的中成药,并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收录;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成为《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唯一推荐的复方中药、《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的首选中成药,为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从理论创新,到临床积累、新药研发、实验探讨以及循证评价,通过承担的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集成中医学术理论创新成果转化新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理论优势、临床优势、科研优势,促进络病理论的学术推广,检索发现1996-2006年间与络病研究相关文章13606篇,自2006年-2015年项目执行期间,相关研究文章增至74945篇,显示出络病研究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培养了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领军人才计划”和高端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此外,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药物的相关论文多次在国外高影响因子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美国、英国、荷兰等国际科研院校相继与尊龙凯时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对通络方药开展进一步实验研究。新加坡、美国医学院校开设《络病学》英文课程,并成立了“台湾络病学会”、“加拿大络病学会”和“欧洲络病学会”。通心络胶囊已经在韩国、越南、加拿大、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注册并销售,且通心络胶囊进入越南国家医保目录。
在“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成果转化新模式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作用的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之路。